視服務對象為學習榜樣 生命影響生命- 義工Brenda
是甚麼力量,能讓一位原本內向、從事會計工作的年輕人,轉變為熱衷於人際連結、甚至投身社福界的同行者?Brenda 的故事,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受到身邊朋友和同事對精神健康的關注所啟發,Brenda 心中也埋下了好奇的種子,渴望了解更多,並伸出援手。她最初選擇電話義工服務,是因為透過聽筒這份「距離感」讓不擅交際的自己更自在。Brenda一直參與單次性的義工服務,但「生命樹同行計劃」長期、可持續服務模式吸引了她。這裡強調的不是一次性的幫助,而是透過持續接觸,與服務對象建立真實、深入的關係。正是這份對「連結」的承諾,讓 Brenda 感到這裡不僅能做事,更能找到一份歸屬感,也點燃了她內心那團服務的熱火。
加入「生命樹」後,Brenda 的世界被大大拓寬了。她坦言,自己對精神復元人士的印象完全改觀。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她需要克服內心的掙扎與困惑,學習真正去理解和關顧對方。但正是在這份挑戰中,她鍛鍊了更堅強的意志,也深刻體悟到:關顧他人之前,必先關照好自己,學會休息,正視並照顧自己的情緒需要。
在服務中,Brenda 遇見了許多平日裡缺乏傾聽的獨居長者。起初,她先透過分享自己的故事來打破隔閡,信任的水滴漸漸地匯聚成河,長者們也開始向她敞開心扉。一位婆婆的故事尤其讓她印象深刻:這位看似平凡的長者,竟是某協會的創辦人!這份發現讓 Brenda 驚嘆於婆婆的內在力量與潛能。婆婆還分享了她的座右銘「活在當下」,並將這份平靜的心境,透過禪繞畫送給了 Brenda。這份禮物,不僅是一張畫,更是一份看見、一份感恩、一份充滿愛的連結。
與人連結的經歷,也奇妙地重塑了 Brenda 自己。曾經怕羞的她,變得樂於溝通,甚至能自信地帶領大型活動。她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真正熱愛且擅長的,就是與人接觸和聯繫。這份領悟最終引導她做出了人生的重大轉向:她毅然離開了會計崗位,投身私人院舍的社會服務工作,更進一步報讀社工課程,如今已是一名長者服務的工作者。五年的義工路,聆聽了無數故事,建立了多層次的關係,早已內化為她生命中恆常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