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__對談】「內在小孩」職場出沒注意

當你在工作中遇到壓力與挑戰時,第一個反應是什麼?是否會出現一些看似過度、連自己都難以理解的行為? 

一個辦公室有百樣人。有些人缺乏自信,視別人的回應為批判,故此在會議上總是欲言又止,以免說錯話而招來「攻擊」。有些人不懂得拒絕,對來者「有求必應」,即使心裡委屈也害怕說「不」,擔心會失去他人的好感與認可。有些人積極地爭取機會,不惜把人際關係拋諸腦後。有些人則無端地表現過度自信或過度自我懷疑……這些活生生的職場日常,其實背後可能有一個共通的心理根源——「內在小孩」。 

 

你的「內在小孩」屬於哪種? 

心理學上所說的「內在小孩」(inner child),指的是我們從嬰幼兒時期,與主要照顧者互動所形成的經驗與情感記憶。這些記憶深藏於潛意識中,並影響我們長大後看待自己、他人與世界的方式。 

英國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指出,童年經驗會逐步塑造出我們對關係的信任與安全感。舉例說,一名嬰兒因肚餓而哭泣,如果大人能及時回應,他會逐漸建立「我是被重視的」、「我可以信任他人」等積極信念,對世界抱持正面的看法,相信在困難時會有人伸出援手。 

相反地,若需求長期被忽略,孩子可能會內化為「我不值得被愛」、「無論怎麼努力也沒人會來幫我」等消極信念,覺得世界充滿冷漠與不安全感,而這些感受會伴隨他進入成年,並在工作壓力下再次浮現。 

 

「內在小孩」如何影響工作表現 

輔導心理學家張家瑛(Kiwi)指出,「內在小孩」大致可分為「健康型」與「受傷型」。「健康型」相信自己是被愛與支持的,因此面對挑戰時會表現出信心與韌性。而「受傷型」則因缺乏安全感,往往處於一種過度防衛、隨時應戰的狀態;對周遭缺乏信任,尤其面對不確定時,就更傾向選擇退縮、不願作新嘗試,以免踏出舒適圈而產生不安或忐忑等情緒,基於種種自我設限,最終阻礙在工作上的發揮,限制成長的空間。正如Kiwi的輔導個案,一位男士每天上班時會進入戒備,形容自己像Rambo般「手執一支槍,又在身上穿戴很多子彈」的作戰狀態。像這樣的「受傷的內在小孩」在真實職場比比皆是。那些敏感、恐懼或過度努力的背景,往往意味渴望被理解與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