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人善被人欺?設定心理界線 拒做「濫好人」! 討好型人格的自救指南
文_吳逸怡Lanny(註冊社工)
你是否曾為了維繫一段關係,而不自覺地迎合他人的期望?是否經常將別人的需求擺在自己之前,忽略了內心真正的感受?
在現今社會中,許多人出於對被排斥或衝突的擔憂,逐漸發展出「討好型人格」,總是無法拒絕別人;長久下來,可能難以以真實的自己與人相處,對關係缺乏安全感,也逐漸感到身心俱疲。
討好的傾向,往往與我們早期的成長經驗有關。在不少華人家庭中,孩子從小被教導要聽話兼努力表現,以獲得肯定與讚賞。當孩子表達真實感受時,若常遭遇否定或忽視,漸漸學會壓抑內心,以順從來維持表面和諧。然而,當我們習慣壓抑及隱藏真我,不僅會使自己與他人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甚至消失,還可能會出現「我可以做自己嗎?」的疑惑,自我價值備受動搖。
要走出這樣的困境,我們可以從練習設立健康的人際界限開始。據澳洲臨床心理學家Rebecca Ray的著作《Setting Boundaries》,健康的界限能讓人在關係中守護自己、建立自主同時不失彼此尊重。以下是幾個簡單的實踐方法:
1. 認清個人界限與需要
建立健康界限的第一步,除了要掌握自己的能力,還要認清自己可接受的範圍,包括喜歡或討厭、接受或抗拒、需要及想望等,以助我們更坦然地在關係中表達自己,也較容易獲得對方的理解與尊重。
2. 練習表達與溝通
當你逐漸明白自己的需求與界限後,不妨開始在關係中溫和而誠懇地表達。這並不是自私,而是一種建立信任與互相理解的方式。即使初期會感到不自在,但開放的溝通有助日後建立更穩固的關係。
3. 學習說「不」
拒絕別人,對於慣常以他人為先的人來說也許不容易,甚至會感到為難及內疚。然而,適時說「不」,其實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任的表現。當你勇敢地劃出底線,反而會令他人更清楚你的原則與需要,進而建立更健康的互動模式。
4. 相信界限帶來連結,而非疏離
建立界限並不代表要拒絕或遠離他人,而是為了讓彼此能在更清晰、更舒服的基礎上互動。請相信,真正健康的關係,容得下彼此的差異與界限,也允許你做回自己。
設立健康的界限,是一段持續的學習旅程,也是一份對自己的尊重。當我們開始練習正視自己的感受與需求,便能更自在地與人相處,從關係中感受到安全與被愛。願我們都能在溫柔堅定中,活出真實且有價值的自己。
------------------------------------------------------
心理輔導
整理思緒 重新出發
當生活使你感到迷惘、疲憊,或只是需要找個傾訴對象時,我們都願意陪伴,為你提供一個安全而保密的空間,與你一同整理思緒、釋放壓力,無論是情緒困擾、職涯規劃、人生轉變、照顧重擔等等,陪你探索出路,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