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OK啦」到「其實我想講」:讓青少年願意開口的親子對話術 

/hong-kong-teen-communication-parenting

人人都希望有一段和諧的親子關係,但隨著子女步入青少年期,許多家長會發覺,與孩子之間築起了一道牆,而且越來越厚,雙方溝通變得愈加困難。這不僅是因為他們自我探索中更渴望獨立,也因為情緒和世界觀正在劇變。因此,如何與青少年有效對話,成為了家長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溝通的困難 

許多家長都經歷過:孩子小時候,可以跟他們談天說地、其樂融融;長大後,不論你關心學校、朋友還是心情,只聽到「OK啦」、「冇咩特別」,甚至「十問九唔應」。作為父母,明明只是想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卻換來冷淡回應;久而久之不免焦慮,還擔心他們在外面「學壞」。 

其實,當青少年追求自主、獨立和保護私隱時,會傾向收起心事,使家長難以走近。這時候,家長如何用溫和的言語增進理解和信任,便顯得格外重要。 

 

溫和的溝通技巧 

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讓孩子更願意打開心扉: 

1. 用開放式問題 

與其問「今天上學過得好唔好?」不如改問「最近在學校有什麼有趣的事?」或「哪一堂最吸引你?」這類問題能引導孩子說多一點,對話自然更加有來有往。 

 

2. 表達理解與共鳴 

當孩子分享感受時,家長可嘗試代入他們的處境,例如:「我明白你會不舒服,發生這些事的確令人很困擾。」這讓孩子感到被理解、被重視和被支持,從而更願意深入溝通。 

  

3. 避免批評和指責 

青少年在自我探索時,對父母的評價特別敏感。當孩子的學業、興趣活動等表現下滑時,先別急於批評,嘗試把焦點放在關心、協助和陪伴上;否則他們會更加將你拒於門外。例如:「我注意到你最近似乎很忙,不如我們一起討論下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到你。」讓孩子感受到你是同路人,而非判官。 

 

4. 選擇合適的時機 

掌握合適的時機,對話會事半功倍。在吃飯或散步時,家長可以多留意孩子何時最輕鬆、最愉快。在輕鬆的環境下溝通,會讓孩子更易「聽得入耳」。 

  

5. 切忌「挖苦」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容易忍不住冷嘲熱諷,例如說:「早就說你了,現在被老師罰,活該了吧!」這種挖苦只會傷害關係,使孩子更拒絕溝通。 

 

6. 調整期望與心態 
父母往往會因為孩子未能達成自己的意願而氣憤,背後其實源於對孩子的愛,希望他們有順遂的人生,免受傷害。然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步伐與路向。家長需要學會調整對子女的期望,適度地放手,給空間讓孩子嘗試、犯錯、修正,在支持與耐心中培養其自信與能力,親子關係也會更健康。

 

建立更好的親子連結 

總括而言,改善親子關係的關鍵在於有品質的溝通,而信任是溝通的基石。孩子的能力往往超乎我們想像,父母可以多一份信任,以溫柔而清晰的言語拆掉隔閡。每一次談話,都是靠近彼此的一小步。就像前述的例子,溝通需要時間與技巧,但只要心中有愛、願意練習,理解與連結就會一點一滴累積。讓我們把每次對話,都變成拉近親子關係的契機。 

 

撰文︱潘巧珊(Michelle Poon)     

作者簡介|畢業於香港教育大學教育輔導文學碩士,曾任職於不同學校及社福機構。為日本粉彩希望藝術協會(JPHAA)和諧粉彩正指及準指導師,以及韓國KACA藝術手工皂導師,擅長以藝術手法舉辦不同小組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