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悲憤為食量卻越吃越傷心?|營養師推薦5個小貼士 助你切斷情緒化暴飲暴食輪迴

emotional eating

不少人都試過在自己傷心或大壓力時瘋狂吃東西,暴食後不是感到不適,就是越吃越胖,因而感到不快、失落甚至壓力大增,然後又嘗試以暴食來讓自己心情轉好,如此循環就是「情緒化飲食」(emotional eating),並非為了解決肚餓這種生理需要,而是因受到負面情緒影響而導致非理性進食。
 

emotional eating

為甚麼會化悲憤為食量?

當空虛、不快等負面情緒來襲,我們可能會把情感飢餓誤當成是身體飢餓,試圖以吃東西來解決之!原來,當我們壓力大的時候,皮質醇(又稱「壓力荷爾蒙」)水平便會提高,變相增加食慾,尤其想吃甜食,包括高糖分甜品或飲料等,導致更易過度攝取熱量,若日常生活缺乏運動將增加肥胖、過重、三高等問題。  
 

emotional eating

身體飢餓 vs. 情緒飢餓  

要知道身體飢餓(physical hunger)及情緒飢餓(emotional hunger)的分別,可以從一些線索入手。身體飢餓是隨時間慢慢發展,感受到飽腹感後自然會停止進食,而情緒飢餓則是由突如其來對舒適感或紓緩情緒的需要所觸發,情緒化進食時會忽略飽脹感,更可能會對某些食物有失控的感覺,只要感到強烈的情緒時便有吃的衝動,又或非常享受食物為他們所帶來的平靜感覺。  
 

情緒化飲食有損健康  

衞生署臨床心理學家指出,讓情緒主宰飲食模式,憑心情而非健康飲食原則選擇食物,容易產生幾個問題,包括:因進食過量導致肥胖及超重、增加患上慢性疾病或與營養不均相關疾病的風險、影響自我形象等。此外,單靠吃喝來減壓,並沒有解決引起精神壓力的根本問題,而且可能因無法好好控制飲食而自責,令壓力進一步增加,更想藉吃喝來減壓,形成惡性循環。  
 

跟營養師這樣做 減肥又減壓 

emotional eating

1. 健康零食有助燒脂  

澳洲註冊營養師林思為 (Sylvia)表示,零食也有健康的選項,例如含豐富不飽和脂肪酸的無調味核桃、堅果、腰果、乳酪搭配新鮮莓果等。吃適量的健康零食,有助減少兩餐之間的飢餓感、預防暴飲暴食,亦可提供能量以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消耗更多卡路里、保持精神集中及減壓。 
 

emotional eating

2. 確保水分充足  

當體內的水分及電解質流失時,會導致疲倦、血壓低、頭暈、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影響情緒。Sylvia建議每天最少喝6至8 杯清水、清湯、牛奶等,並多吃水分高的水果和蔬菜如:橙、桃、番茄、燈籠椒等。 
 

emotional eating

3. 留意咖啡因攝取量  

不少人習慣每天喝咖啡提神,不過Sylvia提醒,適量咖啡有助促進新陳代謝,但攝入過多則有機會導致焦慮加劇、失眠、躁動、腸胃問題、高血壓、頭痛等,建議每天不應攝取超過400毫克咖啡因。 
 

emotional eating

4. 切勿依賴酒精放鬆 

不少人借助酒精來短暫放鬆或忘憂,但實際上喝酒會影響睡眠質素,令翌日更感疲倦。過量飲酒亦會增加體重問題、高血壓、肝硬化、癌症以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一般而言,一份標準酒精類飲料相當於250毫升啤酒丶100毫升葡萄酒或30毫升烈酒,Sylvia提醒,女士每天限制喝一份,男士則每天限制喝兩份。
 

emotional eating

5. 運動有助放鬆心情 

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建議,患輕至中度抑鬱症人士應每星期運動3次,每次持續45分鐘至1小時,最少持續10至14個星期。Sylvia建議,大家可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並尋找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時間及地點進行,有需要的話亦可邀請朋友或家人一同運動,不但更有樂趣,也能獲得持續的動力。 

 

 

參考資料: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emotional-eating

https://www.studenthealth.gov.hk/tc_chi/newsletters/files/bridge69.pdf

https://www.nhsinform.scot/healthy-living/mental-wellbeing/low-mood-and-depression/exercise-for-dep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