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新手媽媽的自我關懷指南 6式減壓提案
生兒育女是一趟交織悲喜的創造之旅,不僅是孕育一個新生命,更是重塑家庭結構,以及全新的「母親」身份。懷孕與當上媽媽的過程充滿喜悅,但也伴隨憂心、失落、挫敗,甚至憤怒與恐懼。正如精神科醫生 Daniel Stern 在《The Birth of a Mother》揭示,成為母親迎來的心理轉變與磨礪,不亞於生產本身。許多新手媽媽更剖白,內心一直承受著能否成為「理想母親」的掙扎。
新手媽媽們,你並不孤單
日本大學醫學部曾邀請十位新手媽媽帶同三個月大嬰兒參與「媽媽能否單憑哭聲猜到自己孩子」的實驗,一眾媽媽在屏障後聆聽不同嬰孩的哭泣聲,結果在此起彼落的號哭聲中,十位媽媽都選中自己的孩子!事後媽媽們分享,初聽每個哭聲都像家中嬰孩,但當自己的寶寶哭起來,有些媽媽胸口感到騷動、突然感到悲傷,又或身體湧起無以名狀的反應。也許,這正是親子之間不可思議又難以割捨的連繫。
走進新手媽媽私密生活的電影《虎毒不》,正正描繪了初為人母的情緒轉折與心理掙扎,並且揭示無數母親難以言說的「痛」。電影聚焦母職的困頓,嬰兒哭聲貫穿全片,觀眾如臨現場直面母親的身心壓力。現實中,不少新手媽媽分享,連睡覺都好像出現幻聽,以為寶寶在哭泣。許多媽媽承受「情緒勞動」( emotional labor )的壓迫,並經常面對「不是好媽媽」的自我質疑。家庭中的情緒勞動是情感關懷的無形付出(例如滿足家人情感需求、處理家人情緒反應),對家庭和諧至關重要,但也需要每位家庭成員互相體諒、分擔。
新手媽媽每天面對無數的內心風暴與外在挑戰,嬰孩的一哭一笑足以牽動自身的喜怒哀樂。成為母親後,身份的轉變迎來全新的視角看待自己和世界:過去可能覺得社會上許多母親不盡責,如今卻深切體會到許多身不由己的狀況。試試學習別為自己無法掌握的事情懊惱及內疚,允許自己感受情緒的來去,實踐以下6個減壓方法,找回內在平衡:
1. 稍作喘息:把握短暫me-time
長期睡眠不足是新手媽媽的常態,即使只有10分鐘,專注做一件放鬆的事:安靜地喝杯熱茶、聆聽幾首喜愛的歌曲、享受一個不被打擾的熱水澡或下樓散步呼吸新鮮空氣,找回一點自我空間。
2. 建立默契:召喚家中神隊友
伴侶是育兒路上最重要的戰友,清晰及坦誠的溝通能避免誤解、減少積怨,鞏固彼此的夥伴關係。定期與伴侶聊聊彼此的感受、需求和壓力點,坦誠表達你的疲憊、擔憂或需要哪些具體支援,例如輪流照料孩子,確保彼此都有短暫但不受打擾的休息及獨處時間。
3. 溫柔待己:接納所有情緒
新手媽媽每天經歷各種複雜情緒(例如喜悅、焦慮、沮喪等),不用過度壓抑或否定負面情緒。嘗試允許自己感受所有情緒,理解這些情緒是經歷轉變下的自然反應,不要因為出現負面感受而自責。
4. 放下迷思:調整合理期望
「完美媽媽」並不存在,過度追求只會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和挫敗。接受家裡可能不如從前整潔,接受無法像孕前一樣完成所有事情。學習育兒和適應新生活都需要時間,放下總是「不夠好」的想法,允許自己和伴侶犯錯。
5. 分享交流:連結媽媽社群
分享當媽媽的經驗和感受,能夠有效減輕孤立感,讓你知道許多困難和情緒是共通。參與價值觀相近的新手媽媽群組,交流育兒技巧,聆聽彼此的挑戰與喜悅。在社群中獲得寶貴的情感支援,可減少孤軍奮戰的感覺。
6. 親子時光:創造獨特連結
尋找並創造專屬於你和寶寶的互動時刻,例如朗讀睡前故事、為寶寶哼兒歌、揹著寶寶散步,或用你獨特的方式輕撫寶寶,享受這些簡單又充滿愛的片刻,不僅能深化親子關係,也能讓你從中獲得滿足感。
放下「不夠好」的惶惑
《虎毒不》的片尾題字:「致所有選擇成為或不成為母親的女人」,寄意深遠。母職抉擇艱困,成為母親是一場與孩子共同跌撞成長的漫長探索。許多家長感慨即使讀遍育兒書籍,面對孩子仍感束手無策。育兒之路沒有速成班,在學習如何「Parenting」(親職實踐)的同時,更需要重視「Parenthood」(親職歷程):作為父母與孩子共同經歷、一同成長的過程。每位父母都背負不同成長陰霾,不將過往的負面經歷延續下一代,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新手媽媽每天都在學習調適身心狀態,別忘了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照料自己身心需要,像對待摯友一樣溫柔地對待自己——允許自己不完美,擁抱這個充滿挑戰的母親旅程。
參考資料:
The Birth of a Mother
https://www.nytimes.com/2017/05/08/well/family/the-birth-of-a-mother.html
《What Have I Done? An honest memoir about surviving postnatal mental illness》(孩子,我好想成為你最好的媽媽) Laura Dockrill(蘿拉.杜奎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