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專欄】港式職場「韌」術生存學:不靠硬撐,靠回彈力
撰文︱陳展弘Erwin(組織心理學家)
連續OT、電郵爆滿、簡報一改再改……在疲於奔命的香港職場上生存,我們都知道需要有韌性。很多人把「有韌性」等同「捱得」和「死頂」,其實這是誤會。真正的韌性不是石頭般死硬,而像竹子,有彈性、有回彈力:能因勢調整,在風暴中彎而不折,甚至長得更強壯。本文帶你重新認識「韌性」,真正在風雨中處之泰然。
什麼是韌性(Resilience)?
在組織心理學中,韌性屬於「心理資本」(Psychological Capital, PsyCap)的一部分,與希望、樂觀、自我效能並列。它不是麻木承受,而是一個動態歷程:面對逆境或重壓,能調適、復原,甚至成長。有韌性的人並非不會焦慮或沮喪,也不是一味硬碰,而是具備有效的自我修復機制,挫折後能回彈再前行。
為什麼韌性對香港員工至關重要?
香港節奏快、競爭激烈,加上近年經濟波動、人工智能崛起,都對打工仔構成了持續的壓力。韌性早已由Bonus變成了必要的生存技能,讓員工有效預防職業倦怠,保護心理健康,並在危機中抓緊機會;也使企業團隊更具生產力和創造力,靈活應對變化。
煉成「韌」術四大秘技
一、 從「固定思維」轉向「成長思維」
心理學角度上,擁有「固定思維」(Fixed Mindset)的人認為能力是天生、不可改變,易把失敗等同自我否定;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相信能力可培養,把挫敗視作學習、練功。
要培養成長思維,可以先從改變內在語言開始:把「我做不到」改為「我暫時還做不到」。例如,公司推新AI系統,別急著說「我年紀大,學不會」,改為「我需要時間熟悉,先把基礎學起」。當焦點從自我否定和困境,轉到解題與自我增值,動力自然出現。
二、主動建立職場支援網絡
正如童謠道:「一枝竹仔會易折彎,幾枝竹一紮段節難」。比起單打獨鬥,能提供情感支持與專業指引的支援網絡(supportive network)更能有效地應對困境。例如,定期與信任同事午餐,交流困惑與心得;加入同行小組,分享行業動向與應對策略。單是「我不是一個人」的感覺,已能顯著提升抗壓力與續航力。
三、鍛鍊情緒靈活性
有韌性的人,不是強行把負面情緒「清零」,而是能覺察、接納、調節。正念靜觀是簡單而有效的修煉方式之一:每日用五分鐘專注呼吸,觀察身心感受,不批判、只覺察。再把情緒說清楚,由籠統的「今天壓力很大很累」,轉為具體的「臨時改限期令我沮喪和不安」。語言清楚,思路自然會清晰,理性解決模式才會啟動。
四. 打造培育韌性的組織環境
要提升員工的韌性,企業是關鍵推手。領導者需營造「心理安全」的氛圍:員工能暢所欲言、放心提問、承認失誤和發表不同意見,而無後顧之憂。
同時,管理層也要以身作則,坦承未知與失手,示範學習心態;從「追究責任」轉為「共同學習」,檢討聚焦改進;具體表揚在逆境中展現韌性與堅持的行為:以及把韌性培養納入人才培養(talent management)體系,包括提供壓力管理、成長思維等系統課程,並提供保密、專業的心理諮商資源等。
讓韌性成為你的職場超能力
總括而言,韌性不是被動捱打,而是一種主動且有智慧的應對方式。它就正如李小龍的「水之哲學」「(Be Water),與其在風暴中硬撐至折斷,不如順應風勢調整姿態、蓄力回彈;風過天清,反而站得更高。當你能主動為自己投資這份內在資產,無論環境多動盪不安,你亦能遊刃有餘、從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