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Z邁向職場第10年:撕不走的「難搞」標籤
撰文 | 楊雅詩@Re:Fresh
不知不覺間,最早一批Gen Z由18歲起計,最多已累積10年職場經驗,但如今仍被普遍認為是最難管理的族群。弔詭的是,調查發現,就連同屬Gen Z的人事部從業員,也認同自己的世代是「最難相處」與「最難管理」的一群。
當「被嫌難搞」連同世代本身都承認,與其一味怪罪 Gen Z「難伺候」,不如先搞清楚——究竟是什麼,讓他們看起來如此「難搞」?
人生目標轉向:晉升不再是唯一追求

在傳統職場觀念中,「升職加薪」幾乎是成功的代名詞,但對 Gen Z 而言,這種職涯公式已非唯一答案。
多個人力資源調查顯示,多數 Gen Z 對職位階級的執著,遠不如上一代強烈;他們更重視的是:這份工作有沒有意義、能否為社會帶來實際貢獻、是否與個人價值觀相符。
尤其是,當他們認為企業文化、管理風格或工作內容,與自己的理念不符時,傾向「說走就走」,而非如傳統世代一忍再忍。
表面上,他們像是抗壓低、穩定性差的「草莓族」,但實際上,是用腳投票地表達:不想只為薪水而活,更在乎「為什麼做」、「做來幹什麼」。
讓 Gen Z 從「難搞」走向「易處」的兩大關鍵

未來十多年,Gen Z 將成為全球勞動力的主力之一。若企業仍沿用「服從才算忠誠、待得久才叫穩定」的舊標準,世代矛盾只會持續放大。
要讓 Gen Z 從「難搞」變成「好合作」,並非單方面責任。企業要調整管理思維,Gen Z 也要為自己的選擇與自由負責。
以下兩個面向,是最有機會達成雙贏的關鍵:
一、把 Gen Z 當「未來戰力」來培養:讓他們看見自己的影響力

這一代其實不怕辛苦,只是不吃「硬塞任務」這一套。當上司領導混亂、目標含糊,甚至安排明顯不合理的工作,他們自然不願意把自己當成只會照做的「機械人」。
Gen Z 要的不是「少做」,而是「做得有價值」。他們希望付出努力是「有意義」、「有得著」、「能增值」, 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正在創造價值,而不只是「完成別人交代的事」。他們期待在有效的領導與清晰的方向下,一方面看見自己的成長,另一方面也能為團隊、公司,甚至社會帶來實際貢獻。
對 Gen Z 而言,工作不只是一份任務清單,更是一個能投身社會、發揮正面影響力的大舞台——讓勞動的價值具備更深遠的意義,並從參與「改變世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因此,企業若能同時做到兩件事:
育才與增值:提供專業發展與培訓機會,設計清晰的成長與晉階路徑,讓他們在實戰中持續升級自己;
連結與意義:讓 Gen Z 理解公司在社會中的角色,說清楚他們的工作如何與企業使命、社會價值相連結,並給予足以「發光發熱」的舞台與責任。
他們便更願意把熱情、創意與責任感投入其中,從「打一份工」轉為「一起打仗」,以「未來戰力」的姿態與企業共同前行。
二、用自律換取自由,用成果鞏固信任

世界經濟論壇曾指出,對 Gen Z 而言,「彈性」已不再是額外福利,而是基本期待——包括彈性工時、遠距工作、混合辦公等多元模式。
然而,對企業與管理者來說,真正的難題並不在於怎樣設計制度,而在於能否「放心」與「放手」:能不能在看不見員工的情況下,仍然相信工作能被妥善完成?
要讓彈性工作不淪為「效率下滑」或「責任模糊」,關鍵在於建立清晰的共識與互信。
對企業而言,需要願意從「盯時間」、「盯人」的管理方式,轉向「看成果」、「重信任」,並預留試驗與調整空間,與團隊一起探索最合適的彈性模式。
對 Gen Z 而言,則必須用自律來換取持續的自由——以高度責任感、準時、可被信賴的態度,配合透明的溝通與穩定的「交貨」節奏,回應企業給予的彈性,讓管理者踏實感受到:「即使你不在辦公室,你依然做得很好。」
當「信任」與「自律」形成良性循環,彈性便不再是管理上的風險,而會成為提升工作效率的助力,吸引與留住人才的優勢,強化員工認同與忠誠度的關鍵。
到那個時候,「難搞」這個標籤也會自然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建立在互信之上的新型合作默契。
撕掉「難搞」標籤
世代衝突,從來不是新鮮事。世界不停變化,每一代都有自己的處境與難題,我們也都曾經是上一代口中「難搞」的那一群。與其一再放大標籤,不如學會在差異之中尋找理解與合作的可能,既承傳智慧,亦與時並進。
參考資料
Bloomgarden, K. (2022, May). Gen Z and the end of work as we know it. World Economic Forum.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eforum.org/stories/2022/05/gen-z-don-t-want-to-work-for-you-here-s-how-to-change-their-mind/
Colby, D. (2023).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alent: Gen Z. Retrieved from https://lifesciencesrealestatesummit.com/wp-content/uploads/1615-Colby.pdf
Deloitte. (2025). 2025 Gen Z and Millennial Surve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eloitte.com/global/en/issues/work/genz-millennial-survey.html
Randstad. (2023). Gen Z report: Understand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alen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andstad.com/s3fs-media/rsdbe/public/2023-08/Randstad-Workmonitor-GenZ-report-2023.pdf
Resume Genius. (n.d.). Hiring Trends Survey. Retrieved from https://resumegenius.com/blog/job-hunting/hiring-trends-survey#methodology
Robert Half. (n.d.). Gen Z Characteristics Employers Need to Understa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oberthalf.com/us/en/insights/management-tips/gen-z-characteristics-employers-need-to-understand
The Washington Post. (2021, February 18). Millennial, Gen Z Workers Push for Greater Diversity and Equit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business/2021/02/18/millennial-genz-workplace-diversity-equity-incl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