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專欄】職場必修的壓力轉換術:你怎樣看壓力,壓力就怎樣影響你
撰文︱陳展弘Erwin(組織心理學家)
報告死線逼近、郵箱爆滿、上司催進度……這時你是否經常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甚至胃痛?
在香港這個講求效率與競爭的城市,壓力早已成為日常。但你知道嗎?壓力並非天生的敵人。心理學研究指出,壓力其實是一種中性的能量,能推動你表現出色,也能反噬成焦慮與倦怠。關鍵不在於「有沒有壓力」,而是你怎樣看待它、怎樣用它。
這篇文章會帶你學懂一套「壓力轉換術」,把焦慮化成專注,把緊張變成動力,讓你在職場更勝一籌。
壓力,其實不一定是壞事
香港職場的壓力,有它其獨特之處:快節奏、重績效、高密度、高專業、講即時,其面對國際激烈競爭。很多人習慣將情緒藏在心底,久而久之,壓力變成壓抑。
不過,在組織心理學中,壓力被視為一把「雙面刃」。適度壓力能提升專注、警覺與動能,推你進入「最佳表現區」。然而,壓力太少會令人無聊鬆散、缺乏動力;壓力太多則會易令人崩潰、倦怠。
其實,工作壓力可分兩種:「挑戰性壓力(Challenge Stressors)」,例如高工作量、時間緊迫、責任重大,雖然緊張,卻能激發成長與學習動力;以及「阻礙性壓力(Hindrance Stressors)」,例如官僚主義、辦公室政治、角色不清,容易會消耗精力和降低投入度。
所以,我們的目標並非把壓力「清零」,而是轉化壓力,放大其積極影響,減低負面傷害,讓它成為推進你前行的燃料。
將壓力焦慮轉化為生產力
一、認知重塑:將壓力視為「助力」
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掌冒汗時,我們往往以為自己快要失控了。其實,這是身體在為你「加速熱身」,集合能量迎接挑戰。
研究發現,你認為壓力如何,影響也會如何。當人把將壓力視為幫助時,生理反應更健康,表現也更好。
因此,與其對抗焦慮,不如嘗試改變對話方式,例如把「我好緊張」改寫成「身體正幫我集合能量」,或者「我對這件事充滿期待和能量」。
二、目標分解:用「微任務」打破焦慮循環
焦慮常來自「太多、太大、太模糊」。把任務分拆為明確的小步驟,可以減低心理門檻,令大腦從「混亂」切換到「可控」,減少不確定性帶來不安感,讓你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你可以嘗試把大型項目拆解成每項可在25至60分鐘內完成的「微任務」。例如,把一份3,000字報告,分拆成「列出大綱」(15分鐘)、「搜集資料」(30分鐘)、「撰寫開頭」(25分鐘)。從最簡單、最有信心的部分開始,讓行動替代焦慮,提升動力。
三、建立「焦慮防火牆」:只專注可控的事
我們太容易把心力浪費在無法控制的事上,例如上司的情緒、同事的看法、經濟前景等,結果精疲力盡,卻一事無成。
這時,我們需要學會劃清「可控圈」與「不可控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行動、具建設性的部分,以免消耗無謂的能量。
你可以先寫下所有讓你擔心的事情,再畫兩個圈:外圈是你「無法控制」的事;內圈是你「可採取行動」的事。然後,停止糾結外圈,把所有精力集中在內圈上。例如,與其擔心公司裁員,不如更新履歷、學新技能、爭取新項目。
記住,主動感、掌控感本身就是最有力抗焦慮武器之一。
四、團隊層面:讓「心理安全」成為管理文化
不是所有壓力都該員工獨力承受,管理者的領導方式更是關鍵。研究指出,營造團隊的「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對於工作表現與抗壓力的至關重要。
當成員相信自己即使出錯、提出疑問,也不會被嘲笑或懲罰,能讓大家放心表達、主動尋求幫助,更早地識別和處理壓力問題,避免小焦慮積成大爆發。
鼓勵領導者多分享自己的挫折與學習經驗,示範「不完美也沒關係」。而當員工提出困難時,主管可以回應:「我們一起解決」,而不是「你為什麼沒做好?」
結語:讓壓力成為你的推進力
壓力與焦慮永遠不會消失——但你可以選擇怎樣看待它。學會認知重塑、分解目標、專注可控,並建立心理安全的支持圈,你就能把壓力轉化成力量,讓焦慮變成燃料。
從今天起,開始練習你的「壓力轉換術」。與其逃避,不如駕馭——因為真正的職場高手,不是沒有壓力的人,而是懂得用壓力的人。你會發現:「其實壓力又有咩可怕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