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拖延症」類型 即Check你屬於哪類(附測試連結)

「今天我不想做嘢 只想懶……」歌詞都有得唱,很多時候我們提不起勁,工作或其他事情不拖到最後一刻也不願行動,影響工作進度之餘,還會令人產生壓力與焦慮、煩躁等情緒。除了缺乏動力、意志或自制能力,其實還可能是受「拖延症」困擾。 

「拖延症」是甚麼?

常聽人說「拖延症」,但其實「拖延」(Procrastination)並非精神疾病,但在某程度下卻能為心理健康構成負面影響。美國社會心理復康專家Kendra Cherry撰文指,拖延是自我調節失敗的一種,無論個人有多條理或投入,都有可能明知會產生負面後果,仍會不合理地延遲任務,並浪費時間在不相干的事情上,譬如玩手機、睇電視、做家務等。 

 

🔗即check!拖延症測試:https://refresh.bokss.org.hk/procrastination-test

其他情緒自我測試:https://refresh.bokss.org.hk/assessment

 

6種「拖延症」類型

美國健康資訊網站Healthline引述美國心理學專家、《How to Beat Procrastination in the Digital Age》(暫譯:如何在數字時代對抗拖延症)的作者Linda Sapadin表示,拖延者實際上並非懶惰,背後往往有因可循。大家可以從以下六種主要的拖延行為風格,去了解拖延背後的原因,而原因可以來得複雜,一個人有可能同時屬於多種拖延類型。 

1. 完美主義者(Perfectionist)

過於注重細節,希望事事做到滿分,追求不切實際的完美,可能光是事前準備及計劃擬定就花掉大量時間,以致事情經常無法如期完成,甚至從沒開展。 

2. 夢想家(Dreamer)

不喜歡花心力在細節上,認為那應該是由別人完成的。對美好事物很有想法,思考模式卻欠具體規劃,當要實際執行時易感沮喪,故會選擇拖延。 

3. 憂慮者(Worrier)

過度謹慎,容易感到焦慮,並很需要安全感。非常害怕風險、未知、改變及不熟悉的事物,導致花很多時間思前想後,拖延完成該做的事。 

4. 危機製造者(Crisis-maker)

因享受腎上腺素激增的感覺,認為自己在壓力下工作的成果更佳,故會刻意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才處理,但結果通常帶著巨大的焦慮,並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甚至影響其他共事的人。 

5. 反抗者(Defier)

內心存在著叛逆,會下意識反抗限期和他人的期望,有時甚至刻意違反規則。喜歡按個人的意願或步伐行事,讓他人無法預測及控制,表現出「被動式攻擊」(passive-aggressive)。 

6. 過勞者(Overdoer)

即不懂拒絕或設定適當界線的「Yes man」,常常參與其他人的工作,自己的事情往往拖到最後,忽略任務的優次,結果沒有足夠時間去處理大量堆積的工作及責任。 

 

想聽心理學專家分享拖延症解決方案?邀請你參加以下活動:

「克服『拖延症』!不再自責,告別低效」免費線上講座(按此報名)

日期|2024年5月24日(五)
時間|晚上7:30 - 8:30
收費|免費 
形式|以線上視像對話平台進行 
講者|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劉妙貞
講者簡介|於2012年取得香港大學社會科學(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其後在英國、紐西蘭及澳洲註冊為臨床心理學家。擁有10年香港公營醫院工作經驗。近年進修臨床神經心理學,現於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核下公營醫院執業。

 

參考資料: 

https://www.verywellmind.com/the-psychology-of-procrastination-2795944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news/procrastination-digital-age#Six-styles-of-procrastination

https://www.reed.edu/academic_support/pdfs/handouts/6%20kinds%20of%20procrastinator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