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__對談】把握青春期時機,從領隊變隊友,家長更能養出心理健全孩子

電影《玩轉腦朋友2》全球熱播,故事講述主角韋莉踏入青春期,其大腦「總部」新增了四位「腦朋友」,包括焦慮「阿焦」、羨慕「阿羨」、厭世「阿厭」,以及尷尬「阿尷」,新舊成員相互磨合的挑戰和經歷。
教育心理學家李穎昕(Michelle)表示,焦慮、羨慕、厭世或倦怠,以及尷尬都是在青春期逐漸顯露的情緒,當愈早學習認識和接納情緒,就愈能夠好好調節它們,應對生活各種挑戰。「要記著,所有的情緒在某程度上是幫助我們成長,而提升情緒管理有助建立抗逆力。」

3種管教模式 其中一種最能教出心理健全孩子 
青少年的情緒反應,與管教模式有一定關係。Michelle指「高管教 高關愛」的管教模式,最能夠培養出孩子擁有高抗逆力及正面思考的特質,情緒調控能力亦高。相反,「高管教 低關愛」的管教模式則讓子女較易出現焦慮情緒。「這類型的家長比較嚴厲,而且甚少關心子女,較多以命令式語句對子女說話。」還有另一種「低管教 高關愛」的管教模式所教養的孩子,出現倦怠情緒的機會較大,「當家長給予子女過分寵愛,對孩子無甚要求,不時會讓他們長大後變得懶惰、厭倦生活。」
人隨著年齡漸長,接觸及感受到的情緒會逐漸增多。Michelle認為,青春期是人鞏固獨立思考和價值觀的時段,那時候判斷和解難能力仍在發展,故想法和行為未必成熟,猶如「半桶水」,故建議家長在孩子青春期來臨前,引導他們認識和接納自己的情緒,有助孩子長大後對調節情緒更得心應手。她續說:「有些學生見我的時候,一味說很憤怒或不開心,但是背後其實經歷過不同的情緒,礙於他們對情緒認識不足而無法表達。例如因為尷尬而憤怒,或是因為羨慕他人而感到不開心。」

孩子青春期 父母「人設」須變
讓青少年認識情緒,Michelle建議多寫日記會有幫助。「寫日記能幫助我們培養自我反思的能力,回想當天出現過的情緒,思考那些情緒出現的原因,在過程中疏理情緒。」
踏入青春期,家長少不免會遇到子女駁嘴。Michelle指,孩子在青春期須建立獨立思維,故表現輕微反叛實屬正常。她建議家長在孩子青春期時應逐漸「放手」,關係由領隊的角色變成夥伴或朋友,「為了讓孩子由完全依賴家長到他們自己獨立,作為父母應每一年逐步放手,讓孩子慢慢學會判斷和解決事情,切忌在整個青春期時仍時刻為子女解決困難。」
在情緒健康方面,家長應不忘教導子女如何調節負面情緒,例如感到焦慮時做呼吸練習、聽音樂、寫作、畫畫、轉換思維等來平復心情。Michelle建議父母在孩子青春期初期多做示範和貼身的指導,後期只需作提點的角色,直至他們能掌握調節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