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Trick but Treat your dark side 5個方法應對暗黑情緒

最近見到街上有不少人扮鬼扮馬就知道萬聖節又到了。相比以恐怖嚇鬼造型出街,面對自己的暗黑情緒似乎更講求勇氣,因為受社會文化耳濡目染,每當感到憤怒、嫉妒、羞愧、絕望、恐懼等,我們習慣性地將這些負面情緒收藏起來,以符合成熟穩重、高情商等形象,卻在不知不覺間長期壓抑及忽視自己的情緒,漸漸變得沮喪、焦慮或麻木,像患上「情緒恐懼症」般難以面對自己真正的感受。 

負面情緒的功能 

曾入選《時代雜誌》最有影響力的一百大人物、美國心理學家Dr. Paul Ekman指出,人的情緒大致由7種基本情緒構成:憤怒(anger)、輕蔑(contempt)、厭惡(disgust)、快樂(enjoyment)、恐懼(fear)、悲傷(sadness)及驚訝(surprise)。情緒在過往700萬年進化中幫助人類存活過來,而大部分都屬於使人感到不舒服的負面情緒,每一種都有其價值及目的,例如悲傷會讓人相互聯繫及扶持;恐懼提醒我們保護生命;憤怒使人在面對不公義時維護個人權益。換句話說,問題不在於情緒本身,而是我們有否用心去聆聽及接納情緒;了解自己的情緒,有助我們成長及享受自在。以下參考曾獲新聞獎的美國作家Anna Borges的文章,向大家介紹5個應對暗黑情緒的方法。 
 

5個方法應對暗黑情緒

1. 識別情緒

當情緒來襲,大部分人很少會關注情緒本身,反而是傾向集中精神先處理眼前正發生的事件或問題,把情緒活生生地壓在心底。處理暗黑情緒的第一步,就是去探索它,去感受及識別該種感受,並想想是甚麼觸發這種情緒,描述得越仔細越好,問自己:「你會用甚麼去形容當下感到的情緒?」
 

2. 培養自我關懷

我們常常會無意識地批判情緒是否來得合理,例如當被朋友冷落而感到難過時,我們或會選擇叫自己別那麼幼稚,然後默默忍受。但經常這樣做變相委屈了自己,應培養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容讓自己有情緒及感受,不用否定或為自己的情緒而感到羞恥。
 

3. 解讀情緒給你的信息

好好思考暗黑情緒當中帶來甚麼信息,能讓我們覺察自己所需,從而學習如何去應對引發情緒的事件源頭,而不是一味情緒化地作出反應。舉個例,最近在社交媒體上經常看到負面新聞,看得越多,越感到抑鬱及有壓力,這些情緒正告訴你是時候減少用手機,來個「社交媒體排毒」。
 

4. 合適地表達情緒

在識別情緒並練習自我關懷後,再來便是選擇一個合適的表達情感方法,譬如是找朋友聊天、寫心情日記、大哭一場、播放playlist跟著跳唱……我們可以選擇一些讓人專注當下而又安全的方法去表達情緒,而不是把情緒藏在心裡或找別人發脾氣。
 

5. 可延後處理但不能忽視

情緒出現時,我們並不是總有時間去處理。在辨識及接納情緒之後,我們可以選擇延後去處理它,但切記不應完全忽視或吞下情緒,過後須抽時間認真地想想自己的需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靈。
 

參考資料: 

https://www.paulekman.com/universal-emotions/

https://www.paulekman.com/universal-emotions/what-is-sadness/

https://www.self.com/story/emotional-regulation-skills

https://content.time.com/time/specials/packages/article/0,28804,1894410_1893209_189347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