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自控手冊 — 當孩子出現行為差異(三)

家長自控手冊 — 當孩子出現行為差異(三)

事後反思,發掘孩子行為背後的需要

家長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總會被激起一些想法和心情,有時不懂孩子為何這樣,有時是懷疑自己的能力,在事後需要好好疏理,以至不會變成下次的情緒負擔。當孩子有行為問題,其實可能是孩子背後有未被滿足的需要,例如孩子難以接受批評,這可能是他缺乏成功感、自尊感,因而不喜歡被批評。孩子的這些需要,家長在他鬧情緒時難以即場處理,但事後與他一起回想,能協助彼此總結經驗。本處臨床心理學家鼓勵家長平時可給予時間思考孩子的需要,這樣將更有效減少孩子的行為問題,亦同時減輕自己的情緒負擔,以平心靜氣面對,明白他行為問題並非為針對家長自己

 

此外,家長有時會對自己和孩子有過高的要求。由於十分疼愛孩子,家長容易把事情災難化,覺得錯一點點等於是害了孩子一生的程度,變成每一刻也非常緊張自己的管教。事實上,我們和孩子都在生活中學習,透過跌跌碰碰,然後學懂;但要學會,就得接納自己會犯錯、面對它,繼而反思並重整經驗。家長與孩子都是一同學習成長,過程中總會犯錯,但亦會在錯誤中學習。在陪伴孩子成長時,不需要時刻要求完美,但求大家可以進步,這樣情緒負擔便會大大輕省。

 

那麼,何時才是學習處理情緒的最好時機呢?家長應在日常生活中,從小事開始留意、敏感自己的情緒。情緒管理由察覺開始,首先學習敏感自己的情緒,不快樂時是怎樣的?生氣時是怎樣的?有壓力時情緒是怎樣的?表情、說話、身體、肌肉是怎樣的?很繃緊、很疲累的嗎?覺察情緒的狀態,就是控制情緒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