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專欄】企業厭倦「績效考核」?「持續績效管理」乘勢崛起
撰文︱陳展弘Erwin(組織心理學家)
對大部份企業管理層和員工而言,「績效評估」(Performance Appraisal)一點都不陌生。近年來,傳統的年度評估逐漸失去主導地位,不少公司開始採用「持續績效管理」模式(Continuou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因為後者更有效幫助員工改善工作表現,提升公司整體績效。
若設計得當,績效評估給予的反饋不僅能提高員工的生產力,更能促進個人成長和發展。然而,傳統的年度績效評估常常被管理者和員工認為是耗時、無用的例行公事,純粹因應公司要求「為寫而寫」,於是評估只流於形式,難以真正幫助員工。因此,設計恰當的評估模式非常重要,而採取持續績效的管理模式正是解決良策。
定期調整目標 評估更趨靈活
顧名思義,持續績效管理是一項長期且不間斷地提供回饋的管理模式,旨在透過及時和具針對性的反饋促進員工成長,確保個人目標與公司目標一致。與年度評估不同,反饋不再以每年為單位,而是演變為每月、每星期,甚至每天都可更新,令工作表現、發展和目標等各方面的討論都能貫通全年。
相較於更正式、嚴格及固定地回顧過去一年表現的年度績效評估,持續績效管理通常選擇較輕鬆及靈活的環境,著眼點亦放於當前的表現和未來的期望,並允許員工定期調整目標。
持續績效管理3大好處
1. 提供迅速及即時的調整
持續績效管理的核心在於為員工提供即時及具針對性的反饋。年度績效評估通常只在一年一次的會議或表格上傳達意見,員工在一年之中甚少獲得具建設性的指導和改進建議。因此員工難以及時調整工作方式,甚至可能在錯誤的方向上耗費時間和精力。持續績效管理則鼓勵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提供即時反饋,讓員工能迅速識別問題及作出修正,從而提升工作效率和質量。
2. 確保員工企業目標一致
年度績效評估設立的目標可能會受公司的業務方向、外在環境因素影響,因此在下年度評估時變得不相關,員工的努力或會偏離企業的實際需求卻不自知。持續績效管理則通過與員工頻密、及時的交流,確保他們的目標能夠隨著企業變化而調整。這不僅令個人的工作重點更加清晰,更確保整個企業的協同運作,從而提升整體績效。
3. 提高積極性及專業發展
在年度績效評估中,員工在評估前往往因壓力大而焦慮不安,並將重點放於過去的表現而非未來的改進。相比之下,持續績效管理通過定期的交流,讓員工得到長期的關注和支援,從而增強信心和自我價值,增加忠誠度。
此外,公司持續協助員工識別可改進的領域,他們將更主動尋求學習和發展的機會,從而提升團隊的能力和業績。這種管理模式也會促進開放的溝通氛圍,讓員工更願意分享想法和請求幫助,提高工作積極性和滿意度。
帶來心理安全感 坦承分享需求
推行持續績效管理需要多管齊下,才能於公司建立良好的溝通文化。首先,管理層需要建立一個讓員工感受到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的空間,讓他們能夠坦誠分享想法和需求。一個安全及開放的交流環境,可以令員工更自在地提出問題並作出修正,最終培養出持續學習的文化。另外,公司也可善用科技促進即時反饋,並提供相關培訓,幫助主管掌握反應技巧;而設計合適的績效指標也是不可或缺的步驟。
然而,企業可能會面臨各種挑戰與阻礙,包括如何確保每位員工都能充分參與、如何維持反饋的動力。因此,推行持續績效管理需要共同參與,令它成為企業文化與成長的一部份,最終才能促進員工發展的同時,實現更理想的整體績效。
作者簡介|
陳展弘為組織心理學家及企業培訓師。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學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組織心理學碩士;創立顧問公司,多年來為全球企業客戶提供各式心理學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