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專欄】讓員工敢言、敢試、敢失敗:「心理安全感」是團隊重要的隱形競爭力
撰文︱陳展弘Erwin(組織心理學家)
隨著職場環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各企業皆希望員工能提升自己、適應轉變,以保持公司的競爭力。要達至此目標,關鍵莫過於營造一個讓員工感到安全、無懼批判地學習、成長及貢獻的環境 ― 而這正是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的核心理念。
在香港高壓、快節奏的企業文化中,心理安全感並非僅僅是錦上添花,而是業務成功的必要條件。重視心理安全的企業能提升員工投入度、促進協作並激發創新;反之,忽視心理安全的職場則可能面臨員工疏離、高流失率及創造力受限等問題。
何謂心理安全感?
心理安全感是一個在組織心理學(Organisational Psychology)及領導力發展中備受關注的概念,指員工對在職場表達自己會否導致負面後果的認知。簡單而言,可觀察是否有以下情況:
- 員工能否無懼尷尬或懲罰,暢所欲言?
- 員工是否敢於承認錯誤、提出疑問或建議新想法?
- 職場文化是否將「展現脆弱(Vulnerability)」視為長處而非弱點?
若上述問題的答案為「是」,代表團隊已成功建立一個心理安全的環境。研究發現,當心理安全感較高時,員工更願意參與開放對話、協作解決問題及持續學習,而這些都是推動組織成功的關鍵因素。
須優先助員工建立心理安全感
香港的企業環境以層級分明、高要求及競爭激烈著稱。這種獨特的職場文化塑造了高效運作的商業生態,卻也為心理安全感的建立帶來了特殊的挑戰。
在強調尊卑有序的組織結構中,員工習慣揣測他人的想法,而非直抒己見。在追求卓越績效的壓力下,員工容易將「不犯錯」置於「敢創新」之上。員工即使發現流程瑕疵或潛在風險,也傾向保持沉默,因為提出異議可能被視為製造麻煩。同樣地,處於過勞狀態的員工亦可能因擔心被上司視為抗壓能力不足,而勉強接受額外的工作量。特別是在混合辦公模式興起下,領導者難以透過日常互動自然建立信任關係。大量文字交流更容易產生誤解,而物理距離也無形中強化了員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保守心態。
這種溝通氛圍不但令企業難以達至最佳生產力,更可能導致人才流失進入惡性循環 ― 最具創新思維的員工選擇離開,轉投文化更開放的企業,而留下的人則更趨保守。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一方面需要維持華人社會傳統的階級觀念,另一方面又要適應全球化的管理標準,讓建立心理安全感變得更複雜卻也更重要。因此人力資源領袖必須將心理安全感列為優先事項,以留住人才、提升生產力及建立抗逆力強的團隊。
員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勉為其難? 三種方法提升心理安全
心理安全感的培養無法一蹴而就,需透過周全的政策及日常實踐逐步構建。以下是企業可採取的三大行動:
一、微觀肯定(Microaffirmation)
「微觀肯定」是指在日常互動中細微但刻意傳達尊重和認可的正向行為,這些看似微小的互動,透過心理學中的「正向強化」機制(Positive Reinforcement)能像積木般逐步為員工構築心理安全感。
在日常對話中加入微觀肯定,關鍵在於將正向反饋具體化,例如在會議中,與其籠統地說「做得不錯」,可具體指出:「你剛才用數據作假設的方式,正好避免團隊陷入主觀判斷」。描述具體行為及影響的肯定結構,能讓員工清晰理解何種表現被重視。對於不習慣接受表揚的員工,亦可採用第三方轉述法,例如:「客戶特意稱讚你處理投訴的耐心」。郵件溝通時,簡單加上備註「感謝你在週末跟進」,甚至在聊天中對訊息按表情反應,都能在細節中建立尊重感。
二、獎勵「有價值的失敗」
創新往往伴隨風險,如果企業只獎勵成功而懲罰失敗,員工自然會趨向保守。明智的企業學懂區分「可避免的錯誤」與「有價值的失敗」,後者指的是那些經過嚴謹評估、但結果不如預期的嘗試。
各部門可以定期舉辦成果分享會議,邀請團隊討論未達預期但帶來重要洞見的專案,例如構思階段中的假設、執行過程中的關鍵元素,以及這些元素如何影響後續決策。這些會議應聚焦於探討系統性因素,而非追究個人責任。例如,團隊的某線上促銷活動未達銷售目標,但發現了適合40歲以上客戶群的全新營銷管道,便可由此角度探討是次「失敗」帶來的可能性及商機。為提高接受度,管理者更可將這些案例稱為「市場先導測試」或「探索性嘗試」。
三、領導者管理培訓
由始至終,團隊的心理安全邊界很大程度被領導者的言行舉止決定。當員工鼓起勇氣提出新想法時,管理者一句「這個角度不錯」的簡單肯定,可能就為下一次創新埋下種子。優秀的領導者能夠將意見和失誤都轉化為契機,但這種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系統性的培養與實踐,例子如下:
當員工提出創新構想時,主管可先專注聆聽並重述其核心觀點:「我聽到你有新的產品構思,似乎能滿足中齡市場的需求。」
接著,表達對主動思考的欣賞:「多謝你主動提出想法,這對我們團隊非常重要。」
最後,引導團隊共同評估可行性:「不如我們由成本的角度評估下這個構想可以如何實行吧。」
這種回應模式既能保護員工的熱情,又能將創意導向實際行動。
面對員工失誤時,成熟的領導者不會將重點只放於個人問責或下意識地宣洩怒火,而是會著眼於如何改善系統或幫助員工以避免事情再發生,例如:「謝謝你及早告知我這件事。我們先一起思考補救方法吧。」這種處理方式不僅能避免防禦心理,更能將單一事件轉化為組織學習的素材。
總結
隨著職場持續演變,心理安全感將成為企業成功的決定性因素。香港獨特的職場文化既帶來了高效運作的優勢,也形成了創新與坦誠表達的隱形挑戰。
建立職場中的心理安全感,不僅是人力資源策略,更是企業成功的關鍵。本文提出的三大行動相輔相成,實踐這些行動的企業將獲得更高員工投入度及吸引頂尖人才的競爭優勢。
學習與發展的未來,不僅關乎技能培訓,還要創造能安心運用這些技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