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購物節」折扣愈多愈焦慮?小心你已掉進促銷心理陷阱
撰文 | 楊雅詩@Re:Fresh
年度「雙11」購物節又到,全城再度陷入限時優惠、折上折獎賞的狂歡之中。你是否也在不知不覺間,沉迷於促銷廣告的推送?手指在螢幕上越滑越快,心也越跳越快,甚至連呼吸都變得急促?其實,在這份歡愉背後,潛藏着一股被精心設計的「心理壓力」——商家正是善用行為經濟學與心理學原理,刺激你的購買慾望。
頻繁心理暗示:誘發「損失規避」天性
購物能帶來短暫的興奮與滿足感,但在這些正向情緒背後,隱藏着難以察覺的心理負荷。商家頻繁使用「限時」、「限量」、「全年最低價」等字眼,營造商品稀缺的假象,令消費者感到「錯過就吃虧了」。
這種策略正是利用了行為經濟學上的「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理論——人們對損失的痛苦,遠大於獲得相同收益的快樂。當「錯過優惠」被視為一種損失時,消費者便更加容易衝動購物。
預熱行銷放大「錯失恐懼」
在「雙11」正式開始前,商家早已全方位展開預熱攻勢:倒數廣告、限量預售、社群抽獎、KOL開箱分享等,讓人提前進入亢奮的「節慶模式」。這種心理預期,往往伴隨焦慮與不安——怕錯過優惠、怕買貴、怕沒參與,被心理學稱為「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
研究指出,社交媒體上的集體分享與「炫購」貼文會進一步放大這種恐懼,使人產生「別人都買了,我不能落後」的壓力。在這種集體心理驅動下,消費者反覆刷新購物頁面、加入購物車、立即結帳,陷入「後悔—再買—再後悔」的循環。
而當衝動消費過後,人們常在冷靜下來時感到懊悔,質問自己:「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在不必要的東西上?」——那份短暫的興奮,最後只換來另一重心理壓力與自責感。
學習返璞歸真:釐清「需要」與「想要」
在促銷訊息鋪天蓋地的時節,最好的理性防線,就是暫停一下——問問自己:「購物車裡的東西,是「需要」還是「想要」?」
需要(Needs):指維持生活或健康所必須的物品,缺少它會對日常造成實質影響。
想要(Wants):則屬於欲望層面的渴求,即使沒有,也不會影響基本生活。
理財教育專家建議,唯有學會區分兩者,才能避免情緒化消費,從「被壓力推著買」轉為「有意識地選擇」。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享受購物樂趣,而非被壓力所綁架。
參考資料:
Kahneman, D., & Tversky, A. (1979).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47(2), 263–291.
Przybylski, A. K., Murayama, K., DeHaan, C. R., & Gladwell, V. (2013). Motivation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fear of missing ou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9(4), 1841–1848.
Psychology Today. (2021). Managing the Fear of Missing Ou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prisons-and-pathos/202106/managing-the-fear-missing-out
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IFEC). (2023). 如何幫助孩子區分「需要」與「想要」.
The News Lens. (2021). 《如何活用行為經濟學》導讀:且看日本的行為經濟經驗,運用「推力」引導人們做出更好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