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專欄】面對友情變質的6種心理建設
撰文|楊健恩(衛生署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香港心理學會副院士、亞洲家庭治療學院永久會員)
曾經一起很美好,捨不得就這樣結束關係……人生只能活一次,光陰虛度在變了質的友情中,撫心自問:值得嗎?試試讓身心經歷以下過程,或許能讓你有多一點踏出一步的勇氣。
1. 放棄需要無比勇氣
跟朋友說分手很難很難,比跟戀人說分手更難,因為現代文化中沒有一套約定俗成的程式,該如何跟已經合不來的朋友好好完結?好像除了無疾而終的遺憾結局外便無他法。因為很難,所以心裡一直想逃避,明明在一起時的自己是不快樂的,為了維持表面的和平唯有刻意忽略內心的不舒暢,閉上眼又可以出席下一次聚會。日復日、年復年,時間愈耐、情感瓜葛愈複雜、愈難離開。
試試在單獨一人、夜深人靜時學習面對自己:放下手機、做幾個深呼吸、感受心口的位置有什麼感覺:是暢快的?還是鬱悶的?先不急著尋求紓緩,只求與自己連結、誠實的面對自己——感覺沒有好壞之分,感覺是與生俱來的,是最能與我們的喜惡渴望連結的橋樑。愈能與內在的感覺連結,便愈能同理自己的難處,從中獲取離場的勇氣。
2. 等待傷害最低的時機離開
何時跟朋友分開較好?待沒有必要見面的時候比較好。還有一個月就畢業?那便先將就多一個月吧!將來沒有必要再共處於同一空間,你可以不用面對身邊人的疑問。如果仍然是同學/同事,身邊人不知當中因由,以為只是「本來好好的兩個人因小事而鬧翻。」難免會諸多詢問,亦少不免會有「不如我來做和事佬,幫你們和好如初吧!」的一番好意;本來已經複雜的事徒添枝節,令你和對方更難在不抹黑彼此的大前提下和平分開。
雖說長痛不如短痛,但忍耐多一下子就可以乾淨利落的分開,總好過攤開大家的底牌卻仍要勉強待在同一空間的持續難堪。沒有必要再出現在同一空間,亦讓關係來一場壓力測試:大家還想見面嗎?你主動約我還是我主動約你?關係本來潛藏的問題會逐漸浮面,推波助瀾讓你更順理成章的完場。
3. 你其實可以好傷心
失戀的你可以大哭一場,那要跟朋友分開呢?好像很難痛快的流淚,畢竟分開是成熟的決定,並沒有失戀分手的淒楚,更多是無奈及慨嘆人生無常,或許淡淡然默默垂淚更配合心情。但其實只有你才知道心裡有多難受,哭不出來也罷,潛意識會替你發聲:忽然便回想起以前歡笑玩樂的片段,令你陷入回憶中尋求些許溫暖,馬上又想起此情不再,心裡更是說不出的難受,當下跟自己說:「其實我已經硬撐了一段日子,是時候要來個了斷,我可以好傷心的,因為大家都曾經感受過真摰的友誼:我想你好、你想我好,無奈我們在人生路上正走向不同的方向,沒有誰對誰錯,只是已不適合當人生旅途上的伙伴了。」給自己一點肯定、讓自己勇敢的面對失落。
4. 重拾自愛與憤怒的權利
你想離開的人,有曾經貶低過你嗎?甚至以玩樂之名跟你玩了有欺凌意味的遊戲嗎?當初的你還年輕,第一次遇到這些事不懂反抗,天真的希望保持友誼的單純,卻沒有想到人心叵測,人其實很受環境因素影響,他們可能也正面對成長的艱難而無處排解,亂找宣洩對象。不管背後原因為何,不必勉強自己要原諒任何人,只是看到大家各有難處,聚在一起不是改善大家生活而是互相消耗的話,實在沒有再待下去的必要。認清這些被消耗的感覺,體諒當初沒有反抗離場的自己,承諾自己會更懂得保護自己:「我唔覺得好玩/我唔想咁玩!」真正的朋友會接受你的底線,尊重你有不參與的權利。變了質的朋友會因為你的拒絕而更嘲諷你,將你的說話化成貶低你的材料,令你更加憤怒。感謝仍然懂得憤怒的自己,讓情緒指引你人生的方向——雖然不能明確的告訴你哪裡會出現真心的朋友,但你知道一定不會是眼前這個令你很憤怒的人。
5. 懷念不代表掛念
十年的友誼,可能需要用十年來消化,消化的過程包括不由自主的回想甚至反問。當你以為你已經完全不受影響了,忽然又會在夢中相見,恍惚一切就像從前。這些都是大腦重整資訊的必經過程,曾經很好的關係怎樣慢慢變質的呢?像電腦更新程式時要暫停工作一樣,大腦在反芻回憶時更要保持距離,像站在河邊觀察流水,不必把腳踏進去,讓回憶的碎片來了、待一會便會走。回想可能是懷念,但懷念不等於掛念——懷念以前沒有手機的日子,通話很珍貴所以更珍惜,但不代表你想回到沒有手機的時代。能夠認清及分辨感受,你會更有信心駕馭你的情緒健康。
6. 敞開心胸再出發
馬丁路德金說 “We must accept finite disappointment, but we must never lose infinite hope.”(我們必須接受有限的失望,但必須保持無限的希望。)變了質的友誼可能令你短暫失去對人的信心,但人只能活一次,不要被經驗限制人生無盡的可能,待重拾心情後讓自己再投入人際關係的歷練,給自己再感受美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