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生存學|忠誠不敵制度?! 為何盡心盡力還是會被淘汰?給努力工作者的心理提醒

/hong-kong-psychological-contract-loyalty-career-replacement-security

撰文:李智智@Re:Fresh

在某些職場或制度中,即使你多年盡心盡力、忠心耿耿,也可能在沒有清晰的解釋下,被一句「你不再是合適的人選」而默默被調離崗位甚至辭退。即使你曾被捧為勞苦功高的重臣,最後也可能被邊緣化;即使你以為忠誠能換來安穩與信任,卻發現隨時有可能會被取替。 

為何曾獲老闆器重的員工,最終卻會被輕易放棄呢?有一個心理學概念稱為「心理契約(Psychological Contract)」,指的是員工心中對上司的一種非正式承諾:只要自己忠誠、努力、聽話,便可換來安全保障、信任或合理回報。 

我為你付出,你會珍惜我。

我全力支持你,你該會保護我。

然而,這種心理契約並非白紙黑字,也不具法律效力,而是雙方心照不宣的期待。有研究指,當組織面對風險、權力更替或資源重組(如裁員、併購)時,心理契約往往會被率先犧牲,因為它難以追責、處理起來較便捷,也不涉及高成本(如法律風險)。 

換言之,你被取代的原因,並非因為你不夠忠誠,而是制度從未保證會用同樣的忠誠回應你。利益當前,一個人的忠誠可能不敵一紙新策略。 

   

為何渴望「忠誠換安穩」? 

即使明知這個現實,仍有人心甘情願付出全部,保持忠誠且唯命是從。心理學上有幾個可能的解釋: 

「被需要」的安全感 

研究指出,我們容易出現「可被替代的焦慮(Replaceability Anxiety)」;越害怕被取代,越想證明自己「有用」、「可靠」或「不可或缺」。 

我需要你需要我。 

因此,很多人選擇降低自我聲音,全心全意演好員工的角色,甚至犧牲個人原則與底線,直至新的制度或「新寵」出現,他們才驚覺到忠誠最終保住的,只是別人的位置,而不是自己的穩定。 

 

避免心理不適感 

根據「認知一致性理論 」(cognitive consistency),人傾向讓自己的行為與信念保持一致。當忠誠未獲回報,很多人反而不會責怪體制,而是先自我懷疑。學術上稱之為「系統正當化理論」(system justification theory),意指人會試圖為現行制度找理由,即使遭遇不公平對待,仍會為制度辯護,以減低心理不適。 

是不是我不夠好?

制度一定是對的。

此外,若組織未能以透明、尊重的方式處理人事決定,會造成類似「煤氣燈效應(gaslighting)」的影響,使員工感到混亂、否定及自我懷疑,逐漸失去對現實的判斷與信心。 

   

如何在職場保護自己? 

1. 忠誠給原則,不是給制度 

選擇忠於自己的價值觀、專業操守與信念,而不是盲從或單一上司的期待。忠誠若變成自主的選擇,才能真正體現個人價值,而非依附在別人的認可。 

2. 建立不可替代的能力,不是討好誰 

忠誠不必然帶來安全感,但你的能力與視野可以。專注培養不可取代的技能與可轉移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例如跨部門協作、人際溝通與網絡、情緒管理與獨立判斷力,好讓自己擁有選擇的自由,而不必委曲求全。此外,設下清晰的心理界線,不讓自己受限於單一角色或期待;不懼變動的人,既有「炒老闆魷魚」的底氣,亦有另謀高就的能力,才能守護安全感與尊嚴。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別人給予,而是你即使獨自一人也有能力站穩、轉身、昂首闊步。活在磊落真誠當中,不必迎合誰,也能從容不迫地展現自我。 

  

 

 

參考資料: 

Rousseau, D. M. (1995).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s: Understanding Written and Unwritten Agreements. Sage. 

Turnley, W. H., & Feldman, D. C. (1998). 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s during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7(1), 71–83. 

CIPD. Psychological contract (Factsheet). Chartered Institute of Personnel and Development. https://www.cipd.org/knowledge/fundamentals/emp-law/terms-conditions/psychological-contract-factsheet/ 

Jost, J. T., & Banaji, M. R. (1994). The role of stereotyping in system-justific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false consciousnes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3(1), 1–27. 

Festinger, L.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