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陷入絕望 給大人的有效預防建議
自今年8月臨近開學,至今已有十多名中小學生選擇結束生命,這個月來更是噩耗不斷。作為大人們,可以怎樣應對呢?本處「兒童身心健康服務」前線社工分享多年實務經驗,讓大家聽聽不同角色的心底話。
專家這樣說……
著名心理學家Marsha Linehan提出的「生物社會理論」(Bio-social Theory)指出,情緒的敏感性與否定性環境的相互作用,會加劇當事人的負面情緒。因此,當青少年處於情緒敏感的時候,被身處的環境經常否定其情緒,包括:
輕視他們的痛苦(例:不開心就不用做功課嗎?)
批評負面情緒的表達(例:哭有甚麼用?)
將困難歸咎於個性問題(例:你就是懦弱,遇到困難就退縮!)
過度簡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例:這不算甚麼煩惱,過幾天你就會忘記。)
成年人這樣的反應都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孩子內心的壓抑與痛苦。
社工這樣說……
據本處社工的臨床經驗,大部分青少年在感受到痛苦,並有自傷或自殺衝動時,一開始並不敢向成年人求助或表達困擾,主要是擔心會遭遇更多的否定、批評與誤解。然而,當有成年人如家長、社工或老師,能夠理解他們的心情,並表達接納與支持,往往能成為他們走出困難的重要力量。
家長這樣說……
不少家長向社工表示,當他們理解青少年子女自傷/自殺行為背後的痛苦時,才發現孩子原來一直在向身邊人求救。而這份理解,成為了他們重新與子女建立關係,並有效支持子女走出困擾的關鍵。
受困擾的青年這樣說……
幾位曾受情緒困擾的青年朋輩們異口同聲指出,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的,並不是甚麼大道理,而是成年人展現的同理心、肯定和陪伴。若大人們能真切地理解他們,無論他們處於哪種狀況都給予尊重,這樣的態度才能促使他們鼓起勇氣,從困境中走出來。
大人們,請為年青人建立一個充滿肯定與支持的成長環境,陪伴他們去接納和照顧生命中的痛苦情緒,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父母、成年人和社會的接納與理解,這樣才能有效預防學生的自傷自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