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覺得自己永遠是錯?為缺點感困擾?後悔做過的事?(附測試連結) 臨床心理學家3招改善自我批評 教你更自愛

「我真係好冇用」、「其他人一定做得比我好」、「之前成功只係好彩」……你是否也曾這樣批評自己?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務最近發佈「2024年中學生幸福感調查」,結果顯示整體受訪學生的幸福感只屬一般,自我批評程度屬中等,近六成更達中等或以上程度,常會狠批及責備自己。分析發現,自我批評與抑鬱、焦慮及壓力徵狀有密切關係,越常自我批評,越易受情緒困擾,連帶幸福感也越低。本處樂心匯臨床心理學家紀正楠為大家講解何謂自我批評,並教你3個方法減少自我批評更自愛。 

🔗即check!自我批評程度: https://refresh.bokss.org.hk/self-blame-test
🔗詳細閱讀「中學生幸福感調查」:https://bokss.org.hk/press-release

自我批評可致情緒病

自我批評(self-criticism)就像內心一把完美主義的聲音,驅使人為自己訂立苛刻的標準、用嚴苛的準則來批判及質疑自己、容易放大自身缺點及不足,並忽視優點及成果。 

對自己有要求本是美德,但過度有要求就會造成各種問題,包括產生羞恥、內疚等負面情緒、相信自己是失敗及沒有價值的、減低自尊感及對生活的滿意度等等。更嚴重的是,自我批評在臨床上與情緒病有顯著關係,例如:抑鬱症、社交焦慮症、飲食失調障礙以至自傷及自殺行為。 

自我批評從何來?

為甚麼我們養成自我批評的傾向?一方面可能是先天因素,源於自我保護的求生本能;另一方面或受成長經歷影響,特別是早年與照顧者的關係。若在成長過程中,長期缺乏關愛、常被否定及批評、屢遭冷漠或嚴苛對待、強調競爭和比較等,很可能使人形成自我否定、害怕被人否定的信念。為免承受更多批評和責備,於是「先下手為強」主動責怪自己,以減少被批評的失落感。長期處於這種「求生」狀態,會令人身心俱疲,內心充滿焦慮與壓力,慢慢發展成各種病症。 

3招改善自我批評更自愛

1. 訂立有效目標及行動計劃

與其不斷追求完美,倒不如設定一些自己可以達到的實際目標。先將大目標拆分成較小、可行及具體的步驟,分緩急輕重、按部就班地進行,規劃時間適時休息,並嘗試學習在過程中多欣賞及肯定自己的努力與能力。 

2. 著重成長而非結果

練習以成長型思維來思考,即是要相信自己能透過學習來提升個人能力,不需證明自己有多聰明或資質多好,嘗試將自我批評轉化,例如: 

「為甚麼我總是做錯?我真的很無用」à「每個人都會犯錯,而且我可以從錯誤中學習」 

「我沒有事做得好」à「我今次做得到,下次可以再加強」 

「每件事我都要做到十全十美」à「每次練習都讓我有機會改善」 

「我要一個月內全部做完」à「我要按部就班,安排合理時間」 

3. 練習自我關懷

要好好應對自我批評,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習自我關懷,多聆聽自己的內心感受,在面對困難時,就像對待朋友般照顧及關心自己,這樣有助減少批評及抑鬱、焦慮等情緒困擾。 

 

參考資料: 

https://characterlab.positiveeducation.org.hk/playbooks/will/growth-min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