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解不了身邊人怎麼辦? 美國社工導師教你3個有效的安慰技巧

你試過安慰傷心的身邊人,結果說錯話令對方感到更難受?美國加洲大學柏克萊分校社福系博士Kelsey Crowe的著作《恰到好處的安慰》,主要分享了3個恰到好處的安慰技巧,希望幫助大家有效表達同理心,順利安撫有需要的親友。

主動!主動!主動!

Dr. Crowe指很多人面對失去時會感到絕望無助、恐懼及脆弱,有些人甚至會覺得自己配不上他人的關心及協助,或是害怕成為別人的負擔。因此,如果發現身邊有人正經歷悲傷,我們應先做主動,一開始或會感覺無從入手,但那絕對比完全不伸出援手來得好。

3個有效的安慰技巧

1. 心懷善意

Dr. Crowe形容安慰別人就像要「爬進深淵陪伴他人」,只需主動及無私地懷著善意去關心,帶著同情心及同理心去聆聽對方訴苦,無須熟練地說服或急著教導怎樣做。

此外,不忘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其他目的,有些人會藉著別人的困境來提升自己的價值,也有些人會出現以下兩類常見的幫倒忙情況,不單無法幫助傷痛的人,更會使對方自此封閉自己,刻意迴避任何幫助。

  • 強迫型助人:將很多的建議及誇張的示好強加於身陷困境的人身上,只關心自己的意見有沒有被重視,看不見對方的需要。

例子:「點解你冇同我講?」、「唔好咁down啦,你應該同我出去行吓,對你一定有好處。」

 

  • 急躁型助人:雖然留意到受苦之人的情緒,但卻沒有給與對方空間,只會急躁地保證自己幫得上忙。

例子:「見你一直冇覆我,係咪收唔到我個message呢?」、「你簡單覆我都好丫,等我知道你冇事嘛!」

2. 同理聆聽

當身邊人陷入痛苦時,我們很自然會想做些甚麼來幫他們走出困境。不過Dr. Crowe認為我們應先「學會閉嘴」,只要集中注意力、不帶批判地去聆聽對方,切忌邊聽邊思考如何回應。

作出回應前,先停頓幾秒,感受一下對方的艱難。由於大部人不習慣dead air,尷尷尬尬似的,所以對方很可能會告訴你更多來填補沉默的片刻,慢慢展開更深入、更真誠的溝通。Dr. Crowe還有列出其他常見的不恰當回應類型:

自我中心:努力與對方的話扯上關係,但言談間盡是自己的困擾。

樂觀派:總是提出不切實際的正面觀點。

末日預言家:表現驚慌,不斷提起其他令人擔憂的狀況。

流行病學家:了解對方的感受前,先詢問很多釐清細節及事實。

賢哲:雖然向對方提供充滿智慧的觀點及建議,卻是不請自來,給人說教的逼迫感。

小練習:有效聆聽

找一位朋友,每人輪流花2分鐘分享曾遇過的艱難時刻。過程中,聆聽者完全不能講話,也不能問問題,只可點頭示意。述說者負責分享個人經歷,即使沉默讓人有點不自在,仍要不間斷地講。完結後,你們可以一起思考以下問題:

述說者:不被打斷的感覺如何?聆聽者做了甚麼讓你放鬆心情?

聆聽者:是否想要插話?你急著想表達甚麼?維持沉默讓你焦慮嗎?你從聆聽得到甚麼好處?

3. 從微小行動開始

想支持傷痛的親友時,我們往往會先考慮他們需要甚麼,Dr. Crowe認為這個設想是最無幫助的!既可能會估錯對方的需要,亦會因而縮減了關心的範圍。她建議就個人能力,去為對方做一件易做、有趣、你喜歡或擅長的事,無須強迫自己去做排斥的事,因為真誠的小行動雖不起眼,但對接收到的人而言卻意義重大,即便過了很久仍會留下影響。

大家不妨參考以下Dr. Crowe按不同能力的人提出的貼心小行動例子:

聆聽者:開放提問,關注答案

低頭族:傳短訊問好、傳送對方感興趣的內容

創意達人:自製獨特且有意思的東西,例如手作、一首歌等

陪伴者:邀約對方見面,去睇戲、飲咖啡等

照顧者:幫對方照顧孩子或其他需要照顧的人

工具人:為對方處理日常瑣事,例如買東西、修理電器等

 

參考資料:

《恰到好處的安慰:這樣說,幫助親友面對挫折、傷痛與低潮》(There Is No Good Card for This: What To Say and Do When Life Is Scary, Awful, and Unfair to People You Love) Kelsey Crowe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