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也會「生病」 三大潛藏相處模式影響重大

family-interactional-patterns

相嗌唔好口、家醜不出外傳等等,都反映了華人家庭的傳統觀念,不少人因為這些忌諱而承受壓力甚至傷害,即使鬧出婆媳糾紛、夫婦衝突、家暴等相處問題也選擇默默承受,與家人每天都在「困獸鬥」,精神健康難免受到影響。 
 

family-interactional-patterns

家庭治療:處理家庭關係的專科 

要為家庭問題對症下藥,家庭治療便派上用場,那是心理治療的一種形式,主張一個人的情緒及行為,既是受家人所左右,同時也是互為影響,形成因果循環。透過家庭治療,可以讓人了解並打破自己與家人的不良互動模式,從而為困局找到出路,改善精神或行為等問題。以下是家庭治療的一些基本概念,展示家庭「生病了」的主要類型。
 

family-interactional-patterns

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 

一個人會經歷生老病死,一個家庭也有不同的發展階段。家庭成員在面對家庭的轉接階段(如結婚、生孩子等)時,都需要個人作出不同的適應與調較,否則有可能使家庭出現問題。此外,個人面對生活壓力及挑戰(如生病、欠債等)時,有可能會擾亂家庭的正常生命周期;相反地,隨著家庭生命週期的成長,一個人未準備好便進入下一個家庭階段,也會為個人帶來壓力與情緒危機。 
 

family-interactional-patterns

三角關係(Triangles) 

此「三角關係」不是指「小三」那種,而是家庭治療創始人之一Murray Bowen所指,當家裡有兩個人的關係不穩定時,其中一方會招攬另一位家庭成員,以認同他的觀點,目的是轉移他部分的焦慮到其他成員身上,遂形成「三角關係」,讓家庭關係「穩定」下來。若關係持續緊張,另一方也會招攬另一位成員,形成另一個三角關係,如此類推,將負面情緒延伸開去。舉例說,當父母吵架或冷戰時,讓孩子擔當傳聲筒,此舉會令孩子感到不安及壓力大。 
 

family-interactional-patterns

界線(Boundaries) 

結構派家庭治療(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認為,一個家庭就是一個系統,裡面包含著一些次系統(例如夫婦、父母、祖父母、姻親等)。每個次系統有其特別的功能,之間有著一條無形的「界線」,換句話說,就是讓家庭成員知道「分寸」,以此掌握該如何與其他成員互動。若界線建立得清晰及健康,家人彼此互相關心之餘又不致過度干預,成為一種可依賴的支持;若界線是模糊不清、鬆散或僵化的話,家人就有可能「越界」、過度牽涉彼此的生活,造成個人及家庭發展的障礙,亦會導致個人受情緒及精神困擾。 

 

若想了解更多關於家庭治療,歡迎你參加【治療師筆記:從了解家庭互動調配幸福配方】免費線上工作坊,聽聽資深婚姻與家庭治療師,介紹家庭治療的一些重要概念,並從多角度剖析家人互動的模式。 

 

參考資料: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出版《連繫:精神健康與家庭》及《連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