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清|港人為何著迷《女神配對》?戀愛真人騷背後的都市心理

近年,戀愛真人騷在香港以至海外大行其道。剛結束的本地節目《女神配對計劃》,更成為城中熱話,登上 Google「十大熱搜榜」。觀眾追看「配對賽果」,熱烈討論參加者人設,「男神/女神」、「綠茶/渣男」等標籤充斥社交平台。這究竟反映了什麼現象?參考相關社會學與心理學研究,這類節目之所以受追捧,其實反映出大部分都市人的心理需要,同時亦潛藏憂慮。  

 

代入式浪漫:愛情的補償作用  

在高壓的生活裡,愛情對不少都市人而言也許是稀缺甚至奢侈。《女神配對》這類節目正好提供了一種「代入式浪漫 (vicarious romance)」。據2009年刊登於《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的研究,觀眾透過電視節目能獲得「社交替代」(social surrogacy),即暫時填補孤單感而帶來情感上的慰藉與歸屬;當生活壓力大或對現況不滿時,這種代入效果尤其明顯。  

這與本地處境不謀而合。香港人普遍面對長工時、大壓力、結婚率低等情況。據今年聯合國《世界幸福報告》,香港的幸福指數排名第88位,是歷年新低。缺乏真實愛情經驗的都市人,往往借助戀愛真人騷獲得心理補償。  

 

愛情的普遍吸引力:化解現實的沉重  

戀愛真人騷的風潮其實早已延續半個世紀,從1960年代美國的《The Dating Game》、21世紀有比《真情》更長壽的日本代表《雙層公寓》(Terrace House),以至今日家傳戶曉的《求愛島》(Love Island)、《盲婚試愛》(Love Is Blind)等,每個年代都有新演繹。  

美國波士頓大學社會學教授Deborah Carr剛在7月接該校校刊《BU Today》訪問時指出,愛與工作向來是人類生活的兩大主題;即使現實壓抑,人們仍渴望看見「幸福結局」,從他人追尋愛情、犯錯、再嘗試的過程中找到共鳴。Carr亦提到,節目往往在海島、別墅等夢幻場景拍攝,觀眾在疫情與經濟低迷時,獲得一種「精神上的度假」,提供了強烈的逃避現實(Escapism)功能。  

 

角色塑造與情感依附

除此之外,角色的塑造亦是吸引之處。無論是背負傷痛的單親媽媽、剛歷喪親的年輕人,還是製作組打造的競爭對手、反派角色等,都較易令觀眾產生「情感依附」並投入其中。台灣傳媒文化學者簡妙如早年就指出,真人騷的魅力在於「貼地」:拉近素人與觀眾的距離,讓人將自身欲望與幻想投射到螢幕角色上,同時滿足了八卦、幸災樂禍、評頭品足等快感。  

以《女神配對》為例,熱播期間討論早已超越節目本身,延伸至討論區和社交平台,評價節目參加者,建構屬於自己的集體文化。  

  

戀愛的戲劇化:真感情還是生存遊戲?  

然而,這些「愛情實驗」未必真的能孕育堅實關係。美國心理學家Marisa T. Cohen 曾於撰文形容戀愛真人騷如「生存遊戲」:節目制度往往破壞愛情多於培養愛情。參賽者需要同時拍拖、比較、甚至親眼目睹心儀對象與他人約會。這些處境動搖了人際關係建立所需的「安全依附」(attachment security)。對觀眾來說,這是戲劇效果;對參賽者而言,卻可能帶來心理傷害。  

   

性別標籤與比較焦慮  

戀愛真人騷亦往往加深性別定型與容貌焦慮。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學系早於2012年批評本地製作的《盛女愛作戰》,指其引發「港女/港男/剩女」的社會爭議強化性別標籤。心理學期刊《Psychology of Popular Media Culture》亦有研究指出,持續接觸高顏值、高資源的媒體人物會削弱觀眾的自尊,同時培養不切實際的愛情幻想 。 

 

總括而言,戀愛真人騷最大的魅力,在於它不只是愛情故事,而是一場都市心理遊戲。對觀眾而言,它帶來慰藉;對社會來說,它亦提醒我們要批判性地觀看「浪漫幻象」,更認真地經營真實生活中的關係。 

 

參考資料:   

Why Do We Keep Watching Reality Dating Shows? . "BU Today", by Molly Glass

Why Reality TV Dating Shows Are Survival Competitions?. "", Isabelle Morley Psy.D.

Derrick, J. L., Gabriel, S., & Hugenberg, K. (2009). Social surrogacy: How favored television programs provide the experience of belong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5(2), 352–362.

Vogel, E. A., Rose, J. P., Roberts, L. R., & Eckles, K. (2014). Social comparison, social media, and self-esteem. Psychology of Popular Media Culture, 3(4), 206–222.

Kwan, V. [關鈺琪]. (2015). The representations of Kong girls and Kong boys through gendered discourses in reality television shows in Hong Kong. (Thesi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okfulam, Hong Kong SAR. 

Does Television Viewing Cultivate 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About Marriage? June 2002 ,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2(2):247 - 263. DOI:10.1111/j.1460-2466.2002.tb02543.x 

Anthony Fung and Mike Yao (2012) Gender and the Media. In Susanne Y.P. Choi and Fanny M. Cheung (eds.), Women and Girls in Hong Kong: Current Situations and Future Challenges.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pp. 223-244.